上海医药110亿销售费拷问
日期:2019-07-07 浏览

投稿来源:首条财经

导 读

2017年,财政部对钢铁煤炭行业、互联网行业的部分龙头企业,开展了会计检查,发现钢铁煤炭行业部分企业管理比较粗放,信披与实际情况存在差异。

而互联网行业,股权债权问题、经营范围问题较为突出,较多企业存在转移利润、逃避缴纳税收等缺陷。

今年,会计检查轮到医疗行业了,药企、投资者、机构有如惊弓之鸟,恐慌情绪正在蔓延,生怕暴露出来一些大雷,对于上海医药来说,作为已经行业领军企业,是否会出现问题呢?

夏日炎炎,清洁工、建筑工、送餐员等诸多重体力职业进入了烧烤模式。类似灼热的躁动氛围,也在药企和一干投资者间酝酿。

丛林众生:“上药不会出大问题! 理由:1,上药是地方国企;2,上药的销售费用虽高,但其只占营业收入的6.95%。受此次利空及随大盘本身调整影响,预计短期上药股价会出现大幅度回调,幅度参考前低(谨慎抄底)。 此次调整完成后,会在7月分红前有拉升动作。”

司徒钧:“国企本来每年就在查,这次只是额外多了一次。”

梧桐蓝调:“销售费用上百亿,广告40多亿,也说不定有猫腻。”

冰山雪莲花开:“希望你说得对的。”

上述股民间的对话,出现在财政部对药企进行会计检查后。可以看见,此次会计检查所产生的恐慌情绪,已经在普通投资者中蔓延开来。

当然,也正如他们所担心的,会计检查对药企股价带来不利影响——医药板块在6月4日迎来今年以来最严重的暴跌,市值蒸发超过400亿元。

此后跌势不减,6月5日,被抽查的上市药企中,奥赛康、紫鑫药业、恒瑞医药、复星医药、步长制药等多家公司股价出现大跌,奥赛康更是跌幅高达7.06%。

上海医药也在会计检查之列,自然也没逃脱跌势。截至6月19日收盘,上海医药A股、H股已累计下跌17%、12%。

那么,上海医药会否像股民所说,在会计检查中不会出现大问题呢?

第一次公开抽查

不久前,康美药业“财务造假事件”爆发,被定性为“A股历史上性质最恶劣、数额最大的财务造假事件,给A股市场带来了极坏影响。”

康美药业引起监管层强烈不满,紧接着财政部便下发了关于开展2019年度医药行业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工作的通知,称于2019年6月至7月开展医药行业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工作,将对医药销售环节开展“穿透式”监管,延伸检查关联企业和销售、代理、广告、咨询等相关机构,必要时可延伸检查医疗机构。

在会计检查工作中,涉及到77家医药企业,其中包括了27家上市公司或子公司。赛诺菲、施贵宝、礼来这样的外资药企,也在检查之列。

从细分行业上看,此次会计检查包括了化学制药、生物制品、医疗服务、医疗器械、医药商业、中药六个方面,基本进行了全面覆盖。

对于监管层如此大张旗鼓的快速响应,有药企人士表示:“如此公开抽查,在医药行业中是比较少见的。从业这么多年,印象中还是头一次看到这种抽查。”

“本次财政部开展2019年度医药行业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工作,主要是康美事件引起的,这对药企的营销等费用的合规性都会产生影响,企业如果有不合规的行为,将会受到很大影响。”医药专家赵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。

东莞证券在研报中表示:“本次抽取检查的药企既有知名度高的上市公司,也有小型地方药企;既有研发护城河深的头部药企,也有深陷舆论漩涡的高营销费用企业,抽检样本代表性强;本次检查不仅仅是对前期康美药业事件的延伸,预计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对不同类型的药企成本进行摸底,为后续第二批带量采购的出台做准备。”

值得注意的是,去年5月份成立的国家医保局,也介入会计检查工作中。对此,有业内人士分析,这将使国家医保局对药企进行财务摸底,便于第二批带量采购试点工作推进,将进一步降低药价。当然,药企或牺牲掉一部分自身利益,这对个股来说带来一定压力。

上海医药销售费用高企

那么,站在这个大背景下看,上海医药被列入会计检查名单中,自有其道理。随着2018年年报发布,上海医药的销售费用也曝光在公众视线中。

2018年年报数据显示,上海医药销售费用达到110.58亿元,同比增49.21%,位居行业榜首。

2019年第一季度,上海医药销售费用仍然并未刹车,为33.14亿元,同比增长23.66%。

而对比其研发费用,2018年上海医药研发费用达到10.61亿元,虽同比增长34.22%,但是也只是销售费用的一个零头。

好在上海医药的销售费用,在营收中的占比较低。

数据显示,上海医药实现营业收入1591亿元,同比增长21.6%。归母净利润38.8亿元,同比增长10.2%;扣非归母净利润26.5亿元,同比下滑6.8%。经营性净现金流量31.4亿元,同比增长18.4%。

也就是说,上海医药的销售费用在其2018年营业收入中的比重是6.95%,不少同行是50%左右的比重水平。

需要注意的是,2018年,上海医药财务费用出现了增长,达到12.3亿元,同比增长81.68%。

销售费用存灰色地带?

2013年7月,“葛兰素史克中国行贿事件”震惊业界,就是借“学术推广费”之名,进行商业贿赂,曝光了学术推广费中带金销售的灰色地带。

而在国内药企中,康美药业、*ST长生、步长制药、沃森生物均曾卷入行贿案。

比如康美药业,2014年8月至2015年11月,原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安全生产监管处副处长蔡明,利用职务便利,为康美药业谋取利益,先后3次收受该公司总经理马某、副总经理李某某贿送的现金共计港币30万元。

再比如*ST长生,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卫生防疫站站长王峰,在2010年至2015年期间,利用其决定采购疫苗的职务便利,多次非法收受业务员给付的回扣款,收受了长生生物业务员吴玉海给予的狂犬疫苗、水痘疫苗回扣款164000元。

“药企销售费用整体颇高,跟整个行业同质化竞争严重有一定的关联。同一种产品,有几十家药企在生产。在质量同等的情况下,企业要脱颖而出的话,依靠啥?多数得靠终端费用投入,如给回扣等。”北京鼎臣医药咨询创始人史立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。

“这不能完全怪药企的销售,也要怪各种学会、学术会议活动实在太多了,而这些都需要药企去赞助。药企也是被迫赞助,因为按照学会章程,每年需要办几场大型学术会议,这个费用就得由药企去‘掏腰包’。你不赞助的话,就会得罪这个学会的专家。现在成立一个学会并非难事,几乎各个主任都成立一个学会。每个科、每个学会,一年两场会议,全国多少会议啊,学术内容就那么多,讲来讲去也就变成陈词滥调了。另外,中成药企和仿制药企中,回扣的现象就一直没有变过,开一支药给多少钱,或者定期送钱,这些都不是秘密。”有药企人士表示。

上海医药是否存在销售费用的灰色地带,在此次会计检查之后,或许就能见了分晓。

6月17日,有投资者询问上海医药:“请问财政部医保部联合检查公司财务事项进展如何?什么时候披露结果。谢谢”

上海医药回复投资者称:“尊敬的投资者您好,公司积极配合核查,核查结果尚不可知,感谢您的支持。”

对于这种模棱两可的说法,有投资者评价称:“不敢多说啊,说没问题吧,到时查出来打脸;说有问题吧,又不能实话实说。哈哈。”

业绩低于预期

在上海医药发布年报之后,光大证券认为其“业绩低于预期。”考虑到上海医药联营企业的原研药销售受“4+7”冲击较大以及公司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,光大证券下调公司19~20年EPS为1.45/1.57元(原为1.59/1.80元),新增21年EPS为1.70元,现价对应19~21年PE为14/13/12倍。

不过,光大证券认为,上海医药研发投入大幅增长,商业网络继续完善,未来可保持稳健增长节奏,维持“买入”评级。

中国银河证券研报称:“我们看好公司收入回暖前景以及利润增长改善的潜力。首先,我们看好公司收入回暖的趋势。公司医药工业保持快速增长,同时商业板块受益于政策不利影响消退,回暖趋势确立,公司收入增速有望继续提升。其次,我们看好公司利润恢复增长的潜力。公司收入基本面改善,商业板块盈利能力有望增强,公司利润增速有望恢复增长。最后,我们看好公司龙头优势。公司作为全国前三的商业龙头,具有网络优势和规模优势,在集中带量采购等招标过程中也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。

饶有趣味的是,上海医药财报发布后,一些机构却进行了大笔减持。港交所权益资料显示,5月30日摩根士丹利减持公司16.04万股,套现约249.56万港元。

贝莱德集团3月4日减持73.48万股之后,又在3月28日减持49.15万股,套现约1295.31万港元。

至于减持原因,有观点认为,与上海医药近两年来的业绩低于预期有关。数据显示,上海医药扣非净利润已连续两年下滑,2017年、2018年分别为28.46亿元、26.52亿元,同比下滑2.73%、6.8%。

对于机构减持,上海医药表示:“投资机构不仅仅只减持了上海医药一家药企,减持是其正常的投资策略,可能是基于其对医药股二级市场趋势的判断。”

即便如此解释,机构减持也直接拉低了公司股价。近两个月以来上海医药股价正处于震荡下跌通道之中。

大举并购推高商誉

资料显示,上海医药是沪港两地上市的大型医药产业集团。公司主营业务覆盖医药工业、分销与零售,2018年营业收入1591亿元,综合排名位居全国前列,入选上证180指数、沪深300指数样本股、恒生指数成分股、摩根斯坦利中国指数(MSCI)。

如今,上海医药正在努力打造成为受人尊敬、具有行业美誉度的领先品牌药制造商和健康领域服务商。

上海医药之所以取得快速发展,除国企优势外,还与公司大举并购关系密切。

资料显示,2018年,上海医药斥资近56亿元,相继收购了康德乐、广东天普等6家公司。

并购的效果是显著的,数据显示,2018年,上海医药商业板块实现收入398.10亿元,同比增长26.69%;贡献利润5.14亿元,同比增长13.92%。

中国银河证券分析称,“上海医药商业板块保持较高增长,我们认为主要是收购康德乐的并表因素。不过由于收购的康德乐仍处于磨合期,利润尚未释放,导致公司商业板块利润增速不及收入增速。随着两票制影响消退以及康德乐利润释放,公司商业板块盈利有望改善。”

不过,并购的弊端也紧随而至——上海医药2018年全年商誉大增47.38亿元,达到113.45亿元,位居行业第一。一旦标的业绩未达预期,或者业绩大变脸,上海医药将面临较大的商誉减值压力。

对此,上海医药却似乎并不担心。在回复投资者问题时,上海医药表示:“医药行业竞争激烈,集中度提升淘汰落后产能离不开并购,不应谈商誉色变……公司将持续完善投后管理,贯彻国际化整体战略,使投资标的与集团战略产生高度协同,增厚公司业绩,降低商誉减值风险。”

上海医药还表示:“近年公司进行了行业重组收购,好的标的不可避免有溢价,形成了较高的商誉。不过上海医药商誉与净资产的比例仅有24%,低于行业50%的平均数。负债方面,公司正在通过用成本低的债券替代利率高的债券,目的是在不增加负债率的情况下降低财务费用,同时拟推进股本进一步扩大,以支撑下一步业务发展。目前公司资金充裕,负债率水平处于行业平均。

左敏如何开创“产品为王”时代?

国家医改深入发展,致使医药行业出现史无前例的大变革,医药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,在这一过程中,药企该如何实现自身飞速发展,而不是成为行业集中度提升的牺牲品?

上海医药执行董事、总裁左敏认为,“变革必然带动整个医药产业的升级换代,变革也会带来整个行业的大重组和大洗牌。目前,中国仅有800亿美元的药品生产和销售,同时有多达4400多家的药品制剂生产企业、12万家医药分销企业以及48万家零售药房,这个数量实在太大。”

在行业变革下,左敏预判,未来超过一半的企业会消失,或重组或破产,行业集中度大大得到提高。

左敏认为,“中国医药产业已进入了一个产品为王的时代。过去,我们或许可以依靠强大的推广手段把产品销售规模和盈利做上去,但这是过去的事了,以后就是靠创新。”

据了解,上海医药已经制定了自己的未来发展规划——通过创新和国际化发展,转型为聚焦主要治疗领域下的高端仿制药及创新药为主的品牌药企,用三年时间迈向全球制药40强,用十到十五年的时间进入全球制药20强。

如此大力度的创新值得鼓励,毕竟整个行业已进入创新内核、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。

只是,三年迈进全球40强,也意味着巨额的资金投入,这对左敏和上海医药来说,是一个不小的考验。今年3月28日,上海医药发布公告称,拟申请发行不超过等值于100亿元的债务融资产品。

而此前的2018年11月8日,上海医药公开发行面值总额不超过50亿元的公司债券。

上述两次募集资金的用途,都是为了补充公司营运资金,偿还债务等。

在面临资金压力的同时,上海医药还需面临强大的竞争对手,创新和国际化发展,已不属于上海医药独有发展之道。复星医药、迈瑞医疗等公司都将内生发展,外部并购和国际化,作为未来竞争的重要筹码。

在全球市场竞争的赛道中,参与者将越来越多,越来越拥挤,如何寻找优质标的,如何缩短创新周期降低发展成本,如何在国际化市场中抢先占位等问题,都考验着左敏和上海医药。同时,如何降低销售费用,用真正的产品竞争力占领市场,这些问题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解决之道,便无法开创出“产品为王”的时代,也就无法参与到激烈的全球市场竞争中去。